最早的銑邊機是美國人惠特尼于1818年創制的臥式銑邊機;為了銑削麻花鉆頭的螺旋槽,美國人布朗于1862年創制了第一臺全能銑邊機,這是升降臺銑邊機的雛形;1884年前后又呈現了龍門銑床;二十世紀20年代呈現了半主動銑床,作業臺運用擋塊可完畢“進給-決速”或“決速-進給”的主動轉換。
1950年往后,銑床在控制體系方面打開很快,數字控制的運用大大提高了銑床的主動化程度。尤其是70年代往后,微處理機的數字控制體系和主動換刀體系在銑床上得到運用,擴展了銑床的加工方案,提高了加工精度與功率。
銑床品種許多,通常是按方案方法和適用方案加以區別,首要的有升降臺銑床、龍門銑床、單柱銑床和單臂銑床、外表銑床、東西銑床等。
升降臺銑床有全能式、臥式和立式幾種,首要用于加工中小型零件,運用最廣;龍門銑床包含龍門銑鏜床、龍門銑刨床和雙柱銑床,均用于加工大型零件;單柱銑床的水平銑頭可沿立柱導軌移動,作業臺作縱向進給;單臂銑床的立銑頭可沿懸臂導軌水平移動,懸臂也可沿立柱導軌調整高度。單柱銑床和單臂銑床均用于加工大型零件。
外表銑床銑邊機
刨床
用刨刀對工件的平面、溝槽或成形外表進行刨削的直線運動機床。運用刨床加工,刀具較簡略,但出產率較低(加工長而窄的平面在外),因此首要用于單件,小批量出產及機修車間,在大批量出產中往往被銑床所替代。依據計劃和功用,刨床首要分為牛頭刨床、龍門刨床、單臂刨床及專門化刨床(如刨削大鋼板邊緣有些的刨邊機、刨削沖頭和雜亂形狀工件的刨模機)等。牛頭刨床因滑枕和刀架形似牛頭而得名,刨刀裝在滑枕的刀架上作縱向往復運動,多用于切削各種平面和溝槽。龍門刨床因有一個由頂梁和立柱組成的龍門式計劃計劃而得名,作業臺帶著工件經過龍門計劃作直線往復運動,多用于加工大平面(尤其是長而窄的平面),也用來加工溝槽或一起加工數個中小零件的平面。大型龍門刨床往往附有銑頭和磨頭號部件,這樣就可以使工件在一次設備后完畢刨、銑及磨平面等作業。單臂刨床具有單立柱和懸臂,作業臺沿床身導軌作縱向往復運動,多用于加工寬度較大而又不需要在整個寬度上加工的工件。